比特派app官网版|桑德尔

作者: 比特派app官网版
2024-03-08 03:05:48

迈克尔·桑德尔_百度百科

桑德尔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迈克尔·桑德尔播报讨论上传视频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共同体主义)最著名的理论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讲席教授”之一。曾获英国牛津大学政治哲学博士,毕业后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上世纪80年代初以其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评而蜚声西方学界。主要学术代表作有:《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1982年)、《自由主义及其批评者》(1984年)、《民主及其不足》(1996年)、《公共哲学》(2005年)、《反完美案例??基因工程时代的伦理学》(2007年)等,其中大部分已被翻译成德、法、中、日等十多种文字。中文名迈克尔·桑德尔外文名Michael J.Sandel出生地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性    别男国    籍美国出生年月1953年职    称教授目录1人物概览2基本资料3独特的授课方式4生平介绍5代表作品6著作人物概览播报编辑全名:迈克尔·桑德尔出生:1953年03月05日出生地: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主要领域:政治哲学、法哲学、道德哲学受影响于:约翰·洛克、伊曼努尔·康德、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约翰·罗尔斯、查尔斯·泰勒施影响于:理查德·大卫·普雷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基本资料播报编辑在中国清华大学作学术演讲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1953年3月5日-),又译为沈岱尔,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以其1982年所著的《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一书中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评而闻名。桑德尔于1975年毕业于布兰迪斯大学。后来到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学习,师从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这里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得到罗德奖学金。他从1980年起担任哈佛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正义”(Justice)的主讲,到目前为止已有14000多名学生修读了这门课程。此课程连续多年成为哈佛大学注册人数最多的课程,2007年秋季更是有1115名学生选择了该课,创下了哈佛大学的历史纪录。2009年秋系,哈佛大学启动的课程公开化项目也首推了该课程。独特的授课方式播报编辑在中国政法大学作学术演讲迈克尔·桑德尔以苏格拉底方式上课,1000多名学生挤满罗马剧场式的教室中。每一个提问,几百只手齐刷刷地举起。这是看“正义课”视频最大的震撼。从古代到现代,人们一直在问:“什么是正确的事?”――这也是桑德尔“正义课”的副标题。桑德尔教授有一种天赋,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于理解,有时甚至变得很有趣,特别是当他用日常的例子来拷问我们的时候。桑德尔教授“正义课”的第一讲叫《谋杀的道德面》,在第一课里举的案例已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他用一些或普通或极端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日常道德问题进行思索,帮助他们在面临日常道德抉择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运用批判性思维。桑德尔像一位催眠师,在他的引导和诘问下学生神魂颠倒地对道德进行沉思,并常被置于两难的道德窘境中。在桑德尔的课堂上,道德问题从来不是黑白分明的,他所制造的道德窘境十分尖锐,以至于唯一的解脱途径就在于思考。当然可爱的还是1000多名学生,他们的回答看似幼稚,但其实已经进入了桑德尔教授的问题世界。桑德尔与这些年轻人的对话不免让人们想起2000年前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有评论说,他以“苏格拉底的方式”――不断地诘问、应答、反驳和再追问――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辨析和争论,来培养批评思考以及推理论说的能力。对于和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正义?”桑德尔说学生们把他们自己关于当前社会事务的想法和哲学家的想法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乐于阅读那些著名的哲学家的言论,而且这也让他们批判地思考他们和每一个人对待特定事件的道德观和政治观。“当我们把这些思考系统性的进行总结,就形成了一种统一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可以从观念上指导我们的公众辩论。”自踏上哈佛大学讲台伊始,桑德尔致力于“公民教育”的通识课理念。他阐述了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种强劲和善于思考的公民精神。在他看来,Aristotle认为公民教育不是灌输教化,“最好的公民教育来自参与从事自治,来自于自己的公民同胞商议要做什么样的集体选择。”桑德尔用整个关于正义的讨论来引导我们,我们对哲学深刻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对政治、道德和我们的信念有更深入的认识。政治哲学不能解决所有的争议,但它可以让讨论成为双方沟通的桥梁。生平介绍播报编辑最初以为会成为政治记者 作为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桑德尔曾经在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刘擎教授的对话中叙述了自己的政治哲学之路。桑德尔说,他对政治哲学的兴趣是由对政治的兴趣而萌发的。“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就格外关注媒体对总统竞选的报道。读大学的时候,我学的是政治、历史和经济,当时我以为我会成为一名报道政治问题的记者,或者可能会参选公职。在大学最后一年之前的那个暑假,我在华盛顿打工,做一名政治记者。那是1974年的夏天,当时‘水门事件’丑闻败露,美国国会正在展开辩论,是否要因为尼克松的滥用权力而弹劾他。我报道了弹劾案的听证过程,也报道了最高法院的决议案。这是一段引人入胜的经历,让我能近距离地观察一个令人兴奋的政治时刻。”1975年从布兰迪斯大学毕业后,桑德尔得到一笔奖学金,从而有机会去牛津大学读研究生。当时他以为,他只是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学习政治哲学,然后就会重新回到对政治和经济更为经验性的研究方向上去。“但是政治哲学把我迷住了。在第一个学期,记得那是1975年12月,我和几个朋友去西班牙旅行,随身带了4本书:罗尔斯的《正义论》、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汉娜・阿伦特的《人类的境况》以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回到牛津的第二个学期,我选了康德的指导课。后来我继续学习其他政治哲学家,包括霍布斯、洛克、卢梭、黑格尔、早期马克思、亚里士多德以及斯宾诺莎。特别幸运的是,我能在查尔斯・泰勒的指导下学习。我最终在牛津度过了四年时间,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有关罗尔斯和康德所发展的那种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对这种版本的自由主义展开了批判,这后来成为我的第一部著作《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代表作品播报编辑《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是迈克尔・桑德尔的成名作,凭借这部批判罗尔斯正义论的著作,桑德尔跻身一流哲学家的行列。对于与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争议,桑德尔也说,“争议的关键不是权利是否重要,而是权利是否能够用一种不以任何特殊善的生活观念为前提条件的方式得到确认和证明。争论不在于是个体的要求更为重要,还是共同体的要求更为重要,而在于支配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原则,是否能够对该社会公民所信奉的相互竞争的道德确信和宗教确信保持中立。易言之,根本问题是,权利是否优先于善。” 因为对罗尔斯代表自由主义的批判,桑德尔就被简单化地贴上自由主义批判者标签。但在《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中,桑德尔提出,康德式的自由主义是建立在一种自我观念之上的,这种自我观念使我们无法理解某些可能并非出于选择的道德义务和政治义务。“因此,我认为这种版本的自由主义并没有充分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即我们可能部分地由某些目的和目标、归属和依附所构成,而它们可能产生团结或从属的义务。对这种版本的自由主义的另一种批评与自我观念没有多大关系,它质疑政治对于特定之道德和宗教观念保持中立的可能性和可欲性。”桑德尔头上另一个更知名的标签是“社群主义”代表。对于这个标签,桑德尔会感到不安。“我之所以对这一标签感到不安,是因为‘社群主义’意味着这样一种思想,即盛行于任何特定时期任何特定共同体中的价值都是正确的。‘社群主义’意味着多数至上主义或某种道德相对主义而言,它不能正确地指称我所要捍卫的观点。”《民主的不满》《民主的不满》是同时写给学者和公民阅读的。对学者而言,这本书继续展开关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争论,提出一种借鉴了公民共和主义的另类版本。“但这本书也面向学术界外的公民。因为我感到,人们虽然获得了更大的物质繁荣,却体验到一种共同体的失落,体验到一种越来越严重的无力感。这时就会产生不满,而这本书试图对这种不满予以诊断。在我看来,政治哲学不只是研究过去的思想家和思想传统,它也与当下相关。政治哲学的目的是对那些影响我们的公共生活的思想家和思想传统做出批判性的反思。在民主社会,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就要介入这种反思。”桑德尔教授的两部代表作《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和《民主的不满》都已在国内出版,而根据24堂“正义课”整理编撰而成的《正义:什么是正确的事?》中文版预计年内出版。著作播报编辑《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1982年)《自由主义及其批评者》(Liberalism and its Critics,1984年)《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Democracy's Discontent: 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ophy,1996年)《公共哲学》(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2005年)《反完美案例:基因工程时代的伦理学》(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2007年)《正义读本》(Justice: A Reader,2007年)《正义,怎样做才正确?》(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2009年)《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2012年)《精英的傲慢 [1]》(THE TYRANNY OF MERIT: Can We Find the Common Good?,2021)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迈克尔·桑德尔 Michael J. Sandel (豆瓣)

迈克尔·桑德尔 Michael J. Sandel (豆瓣)

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购书单

电子图书

豆瓣书店

2023年度榜单

2023年度报告

购物车

迈克尔·桑德尔 Michael J. Sandel

性别:

出生日期:

1953年03月05日

出生地:

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

国家/地区:

美国

分享到

  

推荐

作者简介

 · · · · · ·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又译为沈岱尔,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以其1982年所著的《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一书中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评而闻名。\r\n桑德尔于1975年毕业于布兰迪斯大学。后来到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学习,师从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这里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得到罗德奖学金。\r\n主要学术代表作有:《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1982年)、《自由主义及其批评者》(1984年)、《民主及其不足...(展开全部)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又译为沈岱尔,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以其1982年所著的《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一书中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评而闻名。\r\n桑德尔于1975年毕业于布兰迪斯大学。后来到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学习,师从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这里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得到罗德奖学金。\r\n主要学术代表作有:《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1982年)、《自由主义及其批评者》(1984年)、《民主及其不足》(1996年)、《公共哲学》(2005年)、《反完美案例??基因工程时代的伦理学》(2007年)等,其中大部分已被翻译成德、法、中、日等十多种文字。\r\n他从1980年起担任哈佛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正义”(Justice)的主讲,到目前为止已有14000多名学生修读了这门课程。此课程连续多年成为哈佛大学注册人数最多的课程,2007年秋季更是有1115名学生选择了该课,创下了哈佛大学的历史纪录。2009年秋系,哈佛大学启动的课程公开化项目也首推了该课程。"

收藏人数最多的5部作品

 · · · · · ·

 (

全部

)

公正

9.1

2011

精英的傲慢

7.8

2021

金钱不能买什么

7.8

2012

反对完美

7.6

2013

民主的不满

8.2

2016

最近出版的5部作品

 · · · · · ·

 (

全部

)

2022

公正

8.8

金钱不能买什么

7.9

遇见中国

6.5

2021

精英的傲慢

7.8

2020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

他们也收藏了迈克尔·桑德尔(1491)

 · · · · · ·

 (

全部

)

GANY

Alex

Russian red

奥拓哩朗姆古兰

哲也

过鲜森

迈克尔·桑德尔的贡献者(2)

 · · · · · ·

 (

全部

)

闲书馆

霄北北

© 2005-2024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

如何解读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 - 知乎

如何解读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政治哲学公正(书籍)如何解读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关注者30被浏览48,373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添加评论​分享​7 个回答默认排序啾啾啾学生​ 关注其实在这本书中,桑德尔讲了很多理论流派。由于其主观的社群主义因素。所以各有其情感偏向。emmm我自己还是更倾向于邓正来先生译本的博登海默法理学。我自己觉得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一种多重思维立场的改变吧 我们不断重塑理论,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本书中,桑德尔不断对各种理论进行思考,这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各种情况,是否在各个情况下都不适用。从而认可理论中的可取合理因素。同时,每一种新的理论也离不开对其他理论的批判和反思。每一种新的理论都脱胎于对前任理论的批判和继承,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的新发展得出能反映作者本人意志和社会选择的理论。而这种对于理论的不断批判和继承,我们通常归于思辨这一范畴内。我们说思辨,首先是说它是一种思考方式,不是与外界相关的,甚至可以不符合逻辑,实践才可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然而现在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人们似乎不愿意去思考理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反而更愿意用经验主义去判断事物的正确性,一旦超出经验主义的领域便弃之不管。但思辨是对思维的拓展,是思维的延伸,也许我们的思辨缺乏合理性和正确性。但是,思辨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正确性。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在思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逐渐趋近于真理的道路。其次,思辨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质疑。通常情况下我们质疑有三个切入点:质疑理论的目的、质疑理论的论证和合理性、质疑理论的效果和适用。质疑理论的目的即是我们需要理解此理论提出的意图,理论拥护者希冀通过该理论达到什么样的状态。质疑理论的目的,是让我们对权威不盲从,避免陷入形而上的静态不动。质疑理论的论证和合理性就是在质疑该理论是否能够成立。例如:某理论称一元硬币和一个游戏币价值不相等,其论证理由是硬币大小不同。显然,此时我们并不能直接判断此结论是否成立。这个例子是对于论据的质疑,其余关于论证过程,结论的质疑在这里略过不表。质疑理论的效果和适用,就是在质疑理论的实践性,例如,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达到的境界,所谓的道德的最高法则也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如果没有质疑理论的适用就直接运用于现实实践中,就会导致秩序的错乱。同时,我们需要理解质疑带给思维的意义。质疑给思维带来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取代了道德直觉。这种思辨让思维变得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被迫接受。在构建、打破再重建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我们自己对于理论的看法。当然,质疑不代表无理由的拒绝。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所谓的无用论。这种无用论通常都是在了解粗糙,观点浅薄时才会出现的。无论任何一个理论,其内容正确与否都反映了多元社会中的一种思想潮流,而这种思想潮流对于我们了解社会现实和塑造观点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编辑于 2019-01-01 14:00​赞同 43​​2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阿丸​ 关注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公。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能会怨天尤人,会自暴自弃,甚至心生怨恨。这些情绪,尽管消极和负面,却并非毫无道理。相信每个人在小时候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东汉鲁国的孔融是个懂事的孩子。在他4岁那年,父亲家里来了客人,带来了一篮子的梨。孔融挑了一个小的,把大的留给了哥哥和弟弟。这是一个称赞谦让美德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抛掉谦让,再来看这个故事。不知大家会不会有一种疑问,是否存在一种方法,让分梨变得更公平。当然有。如果可以用刀子切开,难道就不能把所有的梨平均分成三份,让三兄弟获得同样多的梨吗?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公正意味着追求整体幸福的最大化。我们难道就不能追去一种双赢的局面,让每个人都享有他应有的福利?难道利他就意味着非要平白无故牺牲自己的利益吗?显然不是。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个看似不合理的故事,却传颂了千百年?原因在于,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借用桑德尔《公正》一书的观点,这是我们文化所赞赏的德性。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觉到不公平?如果将问题放置于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中,我们会看到除去出生的偶然差异外的东西。我们有个词叫“合情合理”。按照中国人的造词习惯,这个词里的情和理是类似的意思。简单地概括,就是合情理的意思。不过按我的理解,情和理是两个东西。所谓情,就是人情世故那一套偏世俗的东西。而理,是用以约束人的规范,而且不随意改变。合情不一定合理,合理不一定合情。真正做到既合情又合理是很少的。很多时候,人们所说的合情合理,不过是将情和理混为一谈,这是中国人喜欢干的事情。人情至深时,能够模糊情和理的边界。尽管处在法治社会,我们总感觉情比理更有力。中国人向来不那么喜欢讲理,这不是批评,而是在陈述人尽皆知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感觉很难跟老一辈去讲道理。不是因为代沟大(当然这是部分原因),而是因为我们即使有再多的理(某方面知道得比他们多,这是真的),也敌不过一句“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多”。“翅膀硬了”,“白养你几十年”,这几句话,简直是老一辈人的杀手锏。帮亲不帮理,是人情社会的运行法则。我们这一代人,尽管怀着满腔的知识和抱负,但在这个以“情”为“理”的社会,依然显得十分弱小。有意思的是,我们一边抱怨“人情化”社会,一边又从中受益。中国这个人情社会,是在以“礼”为基础的古代王朝发展而来的。婚丧嫁娶等礼节,是用以牵制人情关系的东西。这套礼节,虽然繁琐,但对于维系家国的统一团结起重要作用。身在其中的人,会感到一种归属感。我们一边受家国的牵制,一边又对家国有依恋。身在异乡或异国的人,更能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虽然总觉得自由无限好,但最终还是会回归到热闹亲切的大家庭,或至少是离不开与家相关的利害关系。一边说没什么好回的,但一个电话,就能让你屁颠屁颠跑回去。理由很简单,生你养你的人,很难说抛弃就抛弃。何况中国的父母,不像外国很多管孩子到十八岁就由他们自生自灭了。我们大多数,成年后其实还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至少该有的都有。也许很快会发现,很多人的下一代,也归我们上一代管(or找babysitter,or产生留守儿童)。这也是为什么面临情理的选择,我们还是没有想象中的坚定,是德性和责任让我们犹豫。许知远在《十三邀》采访罗胖的时候,发现罗胖对于将知识变现这件事,内心是有冲突的。出于商业化的角度,他说自己做的事没什么问题,未来知识就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的。但当许质疑他是否将知识变得过于功利,而且影响人们的认知时,他对此其实有所保留。因为他自己是传统教育下出来的高知分子,体会过纯粹知识带来的乐趣,做知识变现这件事,很难没有挣扎。桑德尔在《公正》一书中提到了三种追求公正的进路,福利,自由和德性。福利就是只想着怎样让大家都有梨吃。自由就是如何维护我吃梨的权利。德性就是怎样吃梨才是合适的,被认可的。我们这一代人,是看到自由为何物的人。教育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理想的世界。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勇敢地发出孔融要去争取吃梨权利的呼声。但我们其实又无法完全抛弃让梨那套理念,尤其是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因为我们被这样的文化所孕育,当我们的行为偏离传统轨道,会有不适感。这个梨,让不让,不是重点。关键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既有对自由的向往,又有对德性的依恋。虽然两者时有冲突,但我们要清楚自己所处故事的角色,然后去演绎剧情,而不是认为一切都是注定。即使最后选择的东西一样,知道自己有选择和无选择,总还是不一样。前者看似没有选择,但会是个内心更自由的人(猜的,没试过)。我,向往自由,但也拥护德性。中国文化的神奇之处,就是会让人相信,自由源于德性。很难评价好与坏,就看每个人心中追求怎样的生活。你care一样东西,那样东西才会让你感到束缚,一体两面而已。发布于 2019-06-02 23:58​赞同 32​​3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精英的傲慢 (豆瓣)

精英的傲慢 (豆瓣)

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购书单

电子图书

豆瓣书店

2023年度榜单

2023年度报告

购物车

精英的傲慢

作者:

[美]迈克尔·桑德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漫游者

副标题: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

原作名: THE TYRANNY OF MERIT: Can We Find the Common Good?

译者:

曾纪茂

出版年: 2021-9-1

页数: 344

定价: 7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迈克尔·桑德尔作品

ISBN: 9787521731460

豆瓣评分

7.8

4875人评价

5星

24.2%

4星

50.9%

3星

21.7%

2星

2.6%

1星

0.7%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已在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引领当今世界思潮的重要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时隔8年重磅新作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反思美国梦的破碎,揭示教育的目的、工作的意义,应答当代社会的热议话题,剖析西方政治分歧的根源,启发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每个关心社会公平的人,都请读一读这本书 ※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当公平的假象造成撕裂与对立,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桑德尔亲自为中文版书写寄语,期待与中国读者探讨公正、美德与成功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濂、复旦大学教授陈云诚挚推荐;《时代周刊》《泰晤士报》等40多家权威媒体热评好书 ※在《精英的傲慢》中,桑德...(展开全部)

※引领当今世界思潮的重要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时隔8年重磅新作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反思美国梦的破碎,揭示教育的目的、工作的意义,应答当代社会的热议话题,剖析西方政治分歧的根源,启发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每个关心社会公平的人,都请读一读这本书 ※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当公平的假象造成撕裂与对立,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桑德尔亲自为中文版书写寄语,期待与中国读者探讨公正、美德与成功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濂、复旦大学教授陈云诚挚推荐;《时代周刊》《泰晤士报》等40多家权威媒体热评好书 ※在《精英的傲慢》中,桑德尔对优绩制的批判揭示了严重的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危机,引人深思,催人警醒。他呼吁社会开启道德上的转变,重新定义成功的观念,探寻一种新的公共生活理想。——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应该如何平衡普通人的生命尊严与生活压力?贡献正义可否取代分配正义?英才统治要为欧美民粹主义的泛滥负责吗?针对这些棘手问题,桑德尔给出了颇富争议性的回答。这不禁让人好奇,在接下来的哈佛公开课上,桑德尔会以何种方式回应那些反对的声音。——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桑德尔机敏、有见地、有同理心地揭露了我们所钟爱的成功神话的残酷本质。读完这本书,你可以理解民粹主义怨恨存在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美国梦”更像是一种嘲讽,而不是一种承诺。——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 —————————— 【内容简介】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 当“美国梦”成为谎言,当平等的假象造成胜者的傲慢与败者的愤怒,当不同立场的人失去相互倾听的能力,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 曾经,社会承诺人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同等机会下公平竞争,那么优胜者就应该获得奖赏。这是“美国梦”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同的优绩至上主义的伦理核心。 然而桑德尔认为,昔日激励无数人奋斗的“美国梦”,恰恰是造成今日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层民众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忘记帮助他们的时机和运气,轻视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资格的人。这一现状阻碍了社会流动,助长阶级对立,侵蚀民主政治,最终导致民粹主义的兴起。 面对优绩的霸权,桑德尔希望每位公民思考:不同阶层的人是否可以谋求一种公共利益?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什么?他带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价值与尊严,重新反思成功的意义。同时,他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积极讨论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举措,走向一种少些怨恨、多些包容的公共生活。

精英的傲慢的创作者

 · · · · · ·

迈克尔·桑德尔

作者

曾纪茂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 著名哲学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索邦大学客座教授,牛津大学博士。 桑德尔是社群主义代表人物,坚持批判自由主义的个人观,反思公共生活与公民问题,其代表作《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被翻译成27种语言,畅销全球并引起热议。美国政治学会授予其特别成就奖,《外交政策》评选他为“全球杰出思想家”之一。 桑德尔致力于“公民教育”的通识理念,他的传奇公开课《公正》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累计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也是哈佛大学第一门在网上免费开放的课程。他擅长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通过对极端假设或热点新闻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公开辩论。 桑德尔的教室从校园延伸至全世界,讲学足迹遍及各国,他曾多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演讲。

目录

 · · · · · ·

引言:走进大学校园

名牌大学的学位已经成为那些寻求阶层上升的人向上流动的主要工具,也是那些希望留在舒适阶层的人防止向下流动的最可靠的堡垒。

第一章 赢家与输家

精英阶层的傲慢反映了成功人士倾向于过度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中,而不记得有助于他们成功的时机和好运。

第二章 “因践行善德而伟大”:优绩的道德简史

如今,我们看待成功的方式就像清教徒看待救赎一样,我们认为成功不是靠运气或恩典,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这是优绩至上理念的核心。

· · · · · ·

(更多)

引言:走进大学校园

名牌大学的学位已经成为那些寻求阶层上升的人向上流动的主要工具,也是那些希望留在舒适阶层的人防止向下流动的最可靠的堡垒。

第一章 赢家与输家

精英阶层的傲慢反映了成功人士倾向于过度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中,而不记得有助于他们成功的时机和好运。

第二章 “因践行善德而伟大”:优绩的道德简史

如今,我们看待成功的方式就像清教徒看待救赎一样,我们认为成功不是靠运气或恩典,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这是优绩至上理念的核心。

第三章 阶层跃升的话语

对那些困在底层或挣扎着维持生活的人来说,阶层跃升的话语与其说是承诺,不如说是嘲讽。

第四章 文凭主义:最后可接受的偏见

把大学文凭作为获得有尊严的工作和赢得社会尊重的条件,围绕这一理念构建政治,会对民主生活产生腐蚀作用。

第五章 成功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主要是对于职位和荣誉的分配,而不是收入和财富的分配。

第六章 分类机器

把高等教育变成一场竞争激烈的分类竞赛,对民主和教育都是不健康的。

第七章 认可工作的价值

人类根本的需求是那些和我们共同生活的人对我们有需要。工作的尊严就在于锻炼我们应对这些需要的能力。

结语:优绩与公共利益

当我们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并因所做贡献而赢得同胞尊重的时候,我们是最完整的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我们越是认为自己是白手起家、自给自足的,就越不可能关心那些比我们不幸的人的命运。如果我的成功是我自己努力实现的,那么他们的失败一定是他们自己的错。这种逻辑显示优绩至上原则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性。对我们的命运负有个人责任的观念过于强烈,让我们很难换位思考。 (查看原文)

艾石

5 回复

9赞

2021-12-30 18:29:05

—— 引自章节:第三章 阶层跃升的话语

在李尔斯看来,美国大众文化就是一场机运道德观与自为道德观的不平等对抗,后者显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机运道德观明白人生有许多面向超越人的理解与掌控,才德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报偿。这样的道德观为神秘、悲剧和谦逊留下了空间。

人的努力加上天命应许,给了才德至上论一飞冲天的燃料。它扬弃机运道德观,主张世俗成就和道德正当性互为表里。“一个文化愈不坚持人有责任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愈可能更加宽容、人后和体恤”;愈清楚察觉命运与机遇的不可预测,就愈“可能鼓励幸运之人想象自己身陷不幸,跳脱才德配位的迷思与傲慢,了解到人人得其所当得是多么偶然,无法预测”。 (查看原文)

Rynnn

7赞

2021-10-02 17:23:26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迈克尔·桑德尔作品(共9册),

这套丛书还有

《遇见中国》《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不能买什么》《公正》《公正》

喜欢读"精英的傲慢"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优秀的绵羊

18.90元

制造消费者

20.40元

身份政治:对尊严与认同的渴求

25.99元

学历之死

40.00元

夹缝生存

40.60元

喜欢读"精英的傲慢"的人也喜欢

 · · · · · ·

毫无意义的工作

7.7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8.2

文凭社会

8.0

微小的总和

7.5

下沉年代

8.5

幻象

8.4

回归家庭?

8.4

规则的悖论

8.7

破碎的生活

8.6

持续焦虑

8.1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2097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114

有用

阅湖

2021-10-10 11:20:07

Sandel认为,以机会平等为表象的优绩制(meritocracy),助长了胜者的傲慢,加深了败者的羞辱,进而最终酿成民粹主义对于精英阶层的反噬。而与美国相比,优绩制在中国无疑有着更为深厚的根基,似也更为持久地维系了社会稳定。种种社会不平等现象,多被视作优绩制不足——而非过盛——的结果。但随着未来优绩霸权逐渐显露,其可能导致的社会割裂,不能不引人深思。近来教育领域的反内卷政策算是一种回应,但要真正...

Sandel认为,以机会平等为表象的优绩制(meritocracy),助长了胜者的傲慢,加深了败者的羞辱,进而最终酿成民粹主义对于精英阶层的反噬。而与美国相比,优绩制在中国无疑有着更为深厚的根基,似也更为持久地维系了社会稳定。种种社会不平等现象,多被视作优绩制不足——而非过盛——的结果。但随着未来优绩霸权逐渐显露,其可能导致的社会割裂,不能不引人深思。近来教育领域的反内卷政策算是一种回应,但要真正实现百十年前孙中山“天下为公”之理想,恐仍是任重而道远。

(展开)

15

有用

薛定谔的鸽

2021-10-11 18:18:03

当代解毒剂

18

有用

Infinite void

2022-04-06 16:35:13

前半部分观点还蛮吸引人的,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越到后面越无聊,有些地方写的比我日记还无聊

159

有用

夏明明

2021-10-10 21:39:26

成功者成功但是不够正义也并不快乐;失败者失败同时无力而且屈辱。桑德尔教授的药方未必全部赞同,但是他的分析真的说服我。

8

有用

kokomi

2022-02-01 11:52:39

书里的说话语气特别像“督工”

0

有用

张天慧

2024-03-07 08:37:54

广东

其实大家都明白,我们从来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

0

有用

饿霸地煮

2024-03-06 08:59:06

上海

符合我以前的一个观察。当代年轻人其实本质上是数据人,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绩优制,考分、流量、绩效、GDP、房价,把明星数据倒背如流,他们在事实上忽视了一件事的真正价值。比如读书是为了求知,欣赏明星是为了欣赏艺术,房子不是奢侈品是人的基本需要。数据异化了我们的思维起点,人的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这时候大家发现幸福并没有数据可以量化。对于一个理性自负的时代,这是不可容忍的。于是人们开始责怪他人,怪父母...

符合我以前的一个观察。当代年轻人其实本质上是数据人,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绩优制,考分、流量、绩效、GDP、房价,把明星数据倒背如流,他们在事实上忽视了一件事的真正价值。比如读书是为了求知,欣赏明星是为了欣赏艺术,房子不是奢侈品是人的基本需要。数据异化了我们的思维起点,人的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这时候大家发现幸福并没有数据可以量化。对于一个理性自负的时代,这是不可容忍的。于是人们开始责怪他人,怪父母无法提供好的出生数据,怪另一半甚至给不了正向情绪的数据,那些传统思维责任意识爱的付出等都被当作不合理的负资产被抛弃了。

(展开)

0

有用

アリサ

2024-03-03 19:00:46

上海

略重复和啰嗦

0

有用

豆友-XWzTDESX0

2024-03-03 15:48:15

北京

冥冥之中的遇见

0

有用

伊安

2024-03-03 12:08:56

甘肃

居然没有一个触动我的点,每个部分都似是而非,禁不起细想。

> 更多短评 2097 条

我要写书评

精英的傲慢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3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Nemik

2021-03-08 12:39:38

Penguin Books2020版

没想到看这本书让我理解了反精英主义潮流

2021.12 注释:我读书一般都会自己写博客记录,因为这篇读后感写好的时候自我感觉很好所以想发上来。为了发在豆瓣这个公共区域我改了一些语言混乱,但是一边改一边想可能我改得很辛苦都发不出来吧?然后就半途而废了。现在自己看中英夹杂问题都觉得受不了,但是宁愿受不了也不...

 (展开)

155

10

22回应

收起

陈小树

2021-05-31 11:06:53

Penguin Books2020版

成绩说话,就够了吗?

唯才是举、优胜劣汰,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公正》一书的作者,鼎鼎大名的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却在著作The tyranny of merit中指出:单以成绩论英雄,亦是一种苛刻和霸道。 绩优主义(meritocracy)在中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重新回归的。高考取代的是出身和阶级的话语...

 (展开)

117

10回应

收起

玄学家

2022-04-25 12:01:25

一个小镇做题家的读后感

作者提出了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也引起了我的反思。 从小老师和家长就告诉我们,你要努力读书,然后如何如何。似乎努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我是这种逻辑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受益是因为我比较听话,别人玩耍的时间我拿来读书,成了小镇做题家,去了一所不错的大学。而...

 (展开)

51

4回应

收起

刺猬ツ

2022-02-28 20:42:32

读书笔记:优绩带来的暴政,以及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

(以下几乎为原文摘录,简略摘录了书中结论性及推断性的观念) 本书探讨的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找到理解成功的新方式,变得不那么焦虑,更宽厚、更谦逊,这种方式让我们对公共利益有更强的责任感。” 借助对优绩的思考,论述优绩主义制造成了一种“暴政”,让社会撕裂、背离...

 (展开)

40

0回应

收起

moomin101

2021-01-14 10:08:10

Penguin Books2020版

精英制度的暴政是针对失败者的, 如果你认为你能一直赢的话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中国享誉盛名的桑德尔教授的新作(他居然还有本书讲自己和中国哲学, 相比美国主流文化而言, 他的社群伦理确实更契合东亚文化了),序言从新冠疫情开始(可以说是非常新非常应景了;估计中信已经买下版权正催人翻译呢吧),作者说“道德上来说,疫情让我们记起了自身的脆弱性,以及...

 (展开)

34

6回应

收起

瞳玲

2022-10-24 16:17:30

关于我对“智性恋”的反思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前半段内容里,作者多次强调了民粹主义和优绩主义的对立,我一直不太理解,直到我看到了下面这段话,豁然开朗。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拒绝优绩至上的信念,相反,他们拥护优绩至上,但认为优绩至上已经是现成的运作方式。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尚未实现的计划,需要政府采取进一步行动...

 (展开)

33

1

4回应

收起

铲屎大将军

2023-10-14 19:39:58

越努力越焦虑,越努力越割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精英的傲慢源自近些年备受大家拥抱的“努力带来成就”信条,而这本书其实讨论的也不仅仅是精英群体,就是努力与成功: 从这个信条展开,就足以揭开我们倍感疲惫的根源,甚至破局之法: 「成功到底该怎么定义」 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这里的成功很多时候暗示的就是财富和权力,是一...

 (展开)

21

5回应

收起

荒堂

2022-03-23 19:23:59

Penguin Books2020版

给优绩主义pro tanto美言几句吧

优绩主义是一个循环:先将应得的分配结果定义为依据绩效而来的分配结果,再假设绩效来自个人的固有属性,最后用分配结果来反过来推固有属性的情况。这个手法跟理性人假说如出一辙:先将理性人的行为定义为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行为,再依据偏好定义效益,再依据实际观察到的行为定...

 (展开)

19

0回应

收起

看客小景

2021-12-21 17:35:32

鸡不鸡娃都很焦虑?桑德尔告诉你这是为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鸡娃”是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他们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安排各种学习的行为。 今年七月出台的“双减”政策,原本是想让孩子们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解放,让家长们减轻教育“内卷”的焦虑。但撤掉了课外辅导这根“拐杖”之后,不用“鸡娃...

 (展开)

15

2回应

收起

陈年老母

2020-11-30 04:06:00

Penguin Books2020版

关于“精英主义”的一些个人阐述

很吃惊这本书上架还没多久豆瓣居然就有评论了。 花了十来天读完了这本,可能是语言能力的关系,前几个章节的逻辑不是很明白。但最后结论符合预期也正是我想要读到的。 事实上,“精英主义”看似新兴,但回到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潮流中不乏类似话题。所以,无论是要阐述其成...

 (展开)

13

5回应

收起

>

更多书评

183篇

论坛

 · · · · · ·

搜的时候发现有台版,果然翻译不行的样子

来自NBV587

6 回应

2024-01-23 17:44:42

精英存在傲慢,但底层是否存在懒散?

来自小哥。

1 回应

2024-01-22 21:47:40

所以,好的社会应该如何定义成功呢?

来自看瓜少女与猹

8 回应

2023-11-17 09:11:20

李佳琦与优绩主义

来自蛋卷

2023-10-15 22:17:33

这书越读越有毒啊。。。上头了

来自Coconuts

2023-02-24 01:23:55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豆瓣阅读

55.30元

购买电子书

得到

19.99元

购买电子书

京东商城

39.50元

购买纸质书

当当网

59.20元

购买纸质书

中图网

56.90元

购买纸质书

咪咕云书店

48.00元

购买纸质书

+ 加入购书单

在线试读

豆瓣阅读

去试读

得到

去试读

在线试听:

喜马拉雅

去试听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Penguin Books (2020)

8.6分 369人读过

先覺 (2021)

8.9分 407人读过

展开有售 (1)

京东商城

119.00元

购买纸质书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0)

8.4分 16人读过

Penguin (2021)

暂无评分 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高评分kindle电子书

(人闲桂花落)

AI/经济

(alenwg_cn)

左其盛好书榜

(左其盛)

kindle 2

(甜賽)

文化,思潮与政见

(皇甫杰)

谁读这本书?

 · · · · · ·

Cooltree

58分钟前 想读

麦 兜

2小时前 想读

窜天猴儿

昨天 在读

Ten T

昨天 想读

> 1224人在读

> 5082人读过

> 25167人想读

二手市场

 · · · · · ·

1本二手书欲转让

(2.00

元)

在豆瓣转让

有2516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精英的傲慢的评论:

feed: rss 2.0

© 2005-2024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

项飙对谈迈克尔·桑德尔:我们如何摆脱“优绩主义”?_文化课_澎湃新闻-The Paper

迈克尔·桑德尔:我们如何摆脱“优绩主义”?_文化课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项飙对谈迈克尔·桑德尔:我们如何摆脱“优绩主义”?澎湃新闻记者 王芊霓 实习生 王蕴霏 王彦瑾2022-03-24 19:22来源:澎湃新闻 ∙ 文化课 >字号自幼年起,我们就被教导,只要勤奋,就能进入精英大学,爬上社会的阶梯。然而,精英真的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吗?精英们在道德上是否配得上他们所获得的一切?3月19日,哈佛大学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与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教授展开线上对谈,探讨优绩主义的公正性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堪称一场思想盛筵。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优绩主义”,关于平等的陷阱?桑德尔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优绩主义,优绩(merits)本意为功绩 、优点,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以它为根基的优绩主义(meritocracy)肯定了这点,并认为只要人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就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桑德尔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优绩是件好事,它让优秀的人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而当优绩主义将人区隔为胜利者和失败者,优绩就变成一种“暴政”。这是近几十年来发生在我们社会上的事情——它与加剧的社会不平等有关——那些登上巅峰的人开始相信,他们的成功基于他们的能力,因此他们可以享受市场给予赢家的所有好处。相似地,优绩主义让人们相信,被时代抛弃是那些落后的人应得的结果。这是优绩主义的阴暗面:成功的伦理是残酷的,它让人们忘记自己的运气和好运,忘记那些使他们的成就得以可能的家人、老师、社会、国家,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桑德尔的观点是,优绩主义的“暴政”加剧了赢家与输家之间的不平等,使之成为一种羞辱和怨恨的来源。这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失,甚至对那些优胜者也是如此。在中国社会中则体现在那些经历了课外班、高考、激烈竞争和996文化的优胜者身上。项飙在回应中谈到,中国传统的优绩主义与今天的优绩主义有所不同。孔子定义的理想类型的优绩主义是贤人统治,即一小部分人因为能力和道德的突出而被选作公众的守护者,管理公共财富。事实上,他们得到尊重但不一定富有,商人反而是被瞧不起的群体。少数人成为顶尖人物,剩下的人不参与竞争。今天的优绩主义与中国古代的优绩主义有三点不同。第一,精英制度不再与其他社会管理相联系。优绩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来区分个人,通过排名,每个人都要参与向上爬的竞争。第二,它更多关心个人的成败,而不是整体性的秩序。第三,优绩主义不允许对立的观点,是一种自我包含、自我指涉的论述。它创造了“我们应该努力”的原则,通过“这是经过努力后应得的”来合理化现实的不平等。桑德尔补充道,柏拉图和孔子都认为要让最好的人统治。这个“最好”并不是说最聪明的经济学家或技术专家,而是最好的教授,或者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亚里士多德谈到了“实践智慧”,即对共同利益的鉴别力。这里的共同利益是对美德的追求,而不是当代寻求GDP最大化的经济学概念。桑德尔继续说,我们今天常常将专业知识和好的政府混为一谈。比如,约翰·F.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身边拥有最卓越的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国家安全专家,这些所谓最聪明的人让美国陷入愚蠢的越战——他们缺少的是判断力,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实践智慧。这是一个市场精英体制:这里的社会价值是由市场所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定义的。我们混淆了市场的结果和人们应得的东西。桑德尔认为,要摆脱这种暴政,我们要考虑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包括重新连接公民美德的传统。高等教育:优绩主义社会的分类机器项飙在回应中也向桑德尔抛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特朗普赚了很多钱,而且显然不是他应得的钱。然而,为什么他的支持者不会憎恨那些通过市场赚大钱的人,却更憎恨那些在华尔街、硅谷工作的人?第二是:技术官僚统治不存在道德考量,使得统治成为一种非常技术性的精英游戏。技术官僚成为一个阶层,积极建立新的道德准则。那么,劳动人民是否会直接感受到植入意识形态的压迫?比如,在美国的抵押贷款危机中,工薪阶层失去了他们的房子。当他们到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他们试图解释自己的处境,银行职员用他们听不懂的语言向他们训话。这不仅是羞辱他们无能,而且是直接的压迫,意味着他们要完全屈服于这种语言,不能反驳。这并不是市场暴政下的规则,而是一个超越人的阶层。桑德尔回答道,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特朗普提议取消奥巴马提出的医疗保健计划,因为那会伤害工薪阶层;他大幅减税,大部分钱流向了企业和富人。但劳动人民支持他,并投票让他连任。民众反对精英的一个最有力来源是,许多劳动人民感到精英看不起他们。俯视民众的不是特朗普这样的房地产开发商或真人秀明星,而是管理、职业和学术精英。劳动人民的标准不是赚钱多少。对于那些被劳动人民憎恨的精英,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教育程度。不仅是美国,英国和法国也一样。在政治和文化上,有大学学位的人和没有大学学位的人之间存在越来越大的分歧。事实上,教育鸿沟,或文凭鸿沟,是当今美国最深刻的政治鸿沟之一。特朗普没有在拥有大学学历的选民中获得广泛支持,事实上,他在获胜演讲中宣称,他爱那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希拉里、奥巴马还有之后的拜登在低学历人群中并没有做得那么好,因为优绩主义对人民施加了暴政或压迫感。这是一种只能在精英中找到的优绩主义。是那些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人,他们能够因此受到奖励,不仅是经济的宽裕,而且是社会的尊重——这是市场驱动的优绩主义社会的荣誉和回报。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是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角色。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市场驱动的优绩主义社会的分类机器,由此制造出的社会体系将报酬慷慨地给予高学历的人,而将停滞的工资和不平等强加给低学历的人。愚蠢的区隔机制对心理和情绪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对那些成功的人也是如此。迈克尔•桑德尔优绩主义暴政下的群体性焦虑与躺平而中国的现状与桑德尔的描述有一定区别。曾有包括项飙在内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描述的“悬浮社会”,每个人都在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中竞争,并不觉得自己被排斥,而是将自己视作竞争的一部分。这与美国社会的包容与排斥非常不同。反直觉的一个现象是,在美国,特朗普的支持者们认为美国社会实际上非常公平。只要认真工作,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他们相信美国现在已经成为真正的优绩主义社会,因此他们完全被排除在外。在优绩主义的秩序下,他们无法做出任何反驳,所以反抗优绩主义体系是唯一的出路。他们不会根据优绩主义原则来规划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没有机会。在中国,情况几乎完全相反。人们对结构状况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优绩主义不是一种整体的社会结构,而是个人策略或者家庭策略。我们顺从精英制度,认为在这种结构中,普通人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努力学习、高考,然后进入大学。至少有办法让一条腿进入精英的大门,每个人都在遵循这条路线。是否真的会成功,我们并不知道,但我们必须尝试。项飙做了巧妙的比喻:所谓悬浮社会,就是每个人都悬在空中,像一只蜂鸟,疯狂震动翅膀只为在空中保持静止。不能放松,因为不能失去那个工作;继续比拼下去,赢得比赛的机会非常渺茫。这造成了很多焦虑和困惑,年轻人的压力和心理问题就来源于此。优绩主义在中国是自我的焦虑,不会引起美国那样的民粹主义。就算躺平也不是民粹主义的反弹,而是焦虑的一部分,是精力耗尽的结果。太疲惫太茫然,生活变得很空虚。“悬浮”这个概念暗示了一种对当下的错位感。年轻人面对生活和工作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一直在想,“这是不值得我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的问题”。他们完全把生活工具化:闭上眼睛,无视问题的存在,就可以最大化收益,比如获得证书,或者积累更多的储蓄——总有一天,我会走出当前的局面,守得云开见月明。而“躺平”是美国“大辞职潮”的中国版本,但社会根源不同。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开始面对当前的局势,退出仍是策略性的退出。这是一种被动的反应。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寻求积极的替代性可能。桑德尔指出,在中国,有动力的人将高考视作向上流动的通道。即使出身平凡,这会推动他们前进。这种追求平等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的信念和美国是截然不同的。在美国的常青藤盟校和百强大学中的140所最挑剔的学校,72%的学生来自收入最高的四分之一的家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仅占3%,尽管任何人都可以参加SAT考试并申请大学。这样的分布,开始否定SAT或者高考作为优绩主义的工具,破坏人们向上流动的信念。项飙表示,在中国人们已经认识到,总的来说这种选拔机制不是优绩主义。如果想要成功,大学学位很重要,但这还不够。问题是如何解释优绩主义作为一种明显背离现实的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从中国近代的历史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很多农村学生进入大学,随后高校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在过去几十年变得越来越精英化。过去农村有所谓的重点小学和重点高中,培养偏远山区的好学生去上大学,但近年来重点学校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我们现在的想法是,应该有一个公平的舞台,一个每个人都参加的考试。表面上更加平等开放,实际上大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有更多时间和物质资源准备考试,表现得更好。因此,我们看到顶尖大学的学生构成的人口统计特征发生了变化。公众之所以没有警醒,是因为他们相信造成这种情况的条件本身是合理的。程序公正往往会造成一种非常不公正的情况。公开的正式的平台创造的是不公平的结果。优绩主义在程序上似乎是一种平等的工具,但在实践中,优绩主义往往成为了不平等的理由。项飙如何摆脱优绩主义的暴政桑德尔提出,要摆脱优绩主义的“暴政”,首先是要建立多元化的“优绩”衡量体系,避免单向度地从经济价值的角度界定功绩。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仅仅依赖于经济上的贡献或生产效率来评定功绩的大小是失衡的。其他促进社会共同体利益的行为或行业,比如军人、医生和教师的工作,它们不一定创造多少经济价值,但对维护共同体的安全、促进共同体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其贡献不可估量,这些人的价值与尊严需要得到尊重。桑德尔说,当一个人在困难的条件下不顾一切地追求个人成功,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是被鼓舞人心、值得庆祝的。比如贫穷家庭出身的孩子成功进入顶尖大学获得优异成绩。然而,危险在于,将这种仰慕变成一种盲目崇拜。项飙也回忆起,在1990年代的中国最畅销的书名为《哈佛女孩刘亦婷》,讲述中国女孩到美国读书的经历。许多家庭将其视作榜样,这种对个人成功的盲目崇拜是与优绩主义的意识形态相联系的,是优绩主义的极端版本。项飙认为,对于普通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冷静地离开这些盲目崇拜,珍惜生命,享受自己想做的事情。其次要真正认识到维持这种盲目崇拜的社会机制。盲目崇拜对人们的社会感知有很多影响,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同质化。他们告诉你:同质化的追求是引领你生活的最佳方式,其他方式都不那么重要了。作为人类学家的项飙,深知在许多其他社会中,威望、财富和知识是分离的,某些制衡的结构可以被创造。而同质化压抑了其他生活方式,将多种资源集中在一起。被广泛认可的成功的定义被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赛道之中,整个国家只有一种成功被唤作成功。你本可以归隐田园成为诗人,但你的父母和亲戚会说:“为什么这么懒?为什么不去工作?为什么不去北京赚钱呢?”差异化的选择被视作资源的浪费。我们本应有很多条可以走的路,让百花齐放,条条大路皆可通罗马。可是现在,谁能选择不同的赛道?理想的生活就这样被摧毁。近几十年来,社会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一直在增长。面对这样的社会,我们的回应是,只要通过高等教育实现个人向上流动就足够了——这是错误的。我们很容易从少数人的励志故事里得出结论说,“这是解决不平等的答案”。这样的优绩主义让我们忽视其他消除不平等的方式,忽视其他改善人们生活的方式。桑德尔说,不是每个人都有在优绩主义中胜出的勇气,我们要让他们都能繁荣发展,不论他们能否赢得奥运金牌或者被斯坦福录取。夸大个人成功故事的危险在于,我们会分散注意力,无法通过重建公共领域、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来创造更广泛的社会平等。桑德尔指出,我们已经警醒,优绩主义加深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鸿沟,撕裂了整个社会。优绩主义制度下的成功者,很难认可社会环境、运气等因素对自己的正面影响和促进,认为一切皆为自己的努力。这种骄傲和自满不但让他们无法对失败者和穷人产生同情或施以援手,甚至还会加以鄙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成功者与失败者、富人与穷人之间已经不再仅仅是经济上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他们在实际生活层面也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公共领域遭到挤压甚至消失:富人和穷人在生活方式上完全割裂,他们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工作、购物和娱乐,送孩子去不同的学校。优绩主义下的胜出者的自大心理让他们难以感恩社会和共同体给他们所提供的帮助,因而他们也难以关心社会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他们生活在高品质的、私人化的空间当中,不愿意关心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构建。因此,桑德尔强调,要摆脱优绩主义的暴政,建立更好的社会,要让不同阶层背景的人能够在公共空间相遇,在当前这种极度分化的时期,要想挽救政治生活中的撕裂危机,要想重新构建充满活力和建设性的公共生活和讨论,就要重新构建两者之间的交流渠道,打造共同的生活空间。公民社会中人们应当跨越阶层差异聚集在一起,并看到我们在经历共同的社会进程。这正是不平等的时代所缺失的东西,也是社会凝聚力的最终来源。针对桑德尔提到的出路,项飙表示完全赞同,但不同于桑德尔的宏观结构的视角,项飙着眼于个人的生活,周围的环境,正如他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所强调的,“找回附近”。“你的梦想、你的生活是被你身边的环境所构建影响的,脱离了个体,脱离了生活的环境与联系,那些远大的设想实则是空想。”因此,项飙强调回到个体,回到“附近”,去观察周围的声音,在实践中找回自我。从个人的经历背后思考大的问题,进行“盘根式的思考”,实现个人生活与远方社会的链接。(哈佛大学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与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教授的线上对谈在“单读”公众号直播,本文写作也基于这场直播。)责任编辑:陈诗怀校对:张亮亮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1收藏我要举报#精英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

桑德尔:一位公共哲学家的诞生_腾讯新闻

桑德尔:一位公共哲学家的诞生_腾讯新闻

桑德尔:一位公共哲学家的诞生

▲2012年6月1日,约14000人来到首尔延世大学观看桑德尔的演讲 图/受访者提供

迈克尔·桑德尔,我们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公共哲学家,他是如何脱茧而出的?

在他从公平、正义、尊严等政治、道德哲学角度深度剖析美国当下社会危机的新作《精英的傲慢》引进中国后不久,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对他做了视频连线专访。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徐琳玲 发自杭州

1971年,洛杉矶西部帕利塞德区,18岁的迈克尔捧着一个饰有漂亮蝴蝶结的白色礼盒,走向一栋位于悬崖的豪华住宅。

他长着一头深色卷发、身材纤细,是帕利塞德高中的学生、校学生会主席、辩论队的辩手。白色礼盒里装着一袋6磅重的软心果汁糖,还有一封邀请信——邀请时任加州州长罗纳德·里根来他就读的中学参加一场公共辩论。

在州长住宅的私家车道入口处,他看到一个岗哨,州警们牵着几头大型德国牧羊犬来回走动。当时正是越战时期,美国西海岸成为反越战运动的大本营。里根是公开支持越战的强硬分子,因此经常成为反战大学生们抗议、袭击的对象。

州警们狐疑地打量着这个面孔稚嫩、身体明显还未完全长成的男孩,盘问他的身份和来意,反复检查礼盒,把里头的糖果袋上下左右来回按压。确认没什么问题后,终于给他放行。

迈克尔走向大门、按了门铃,彬彬有礼地介绍了自己的来意,留下了那个已被蹂躏得变了形的白色礼盒。

几天后,帕利塞德高中接到一个来自州长办公室的电话——对方告诉他们,里根州长决定接受邀请来参加公共辩论,和中学生们就一些彼此有分歧的问题进行交流对话。唯一的条件是,事先不得对外公布这一消息——因为他们担心附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激进大学生会跑到现场丢鸡蛋、砸西红柿。

少年迈克尔美梦成真了!

想打败未来总统的少年

邀请里根州长来中学参加公开辩论的念头,源自迈克尔·桑德尔当时对时政和辩论的狂热。当时,他是学校里很厉害的辩手,对自己的观点和辩论技巧非常自信。

州长里根一家也住在帕利塞德区,他当时是来自共和党右翼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而迈克尔和帕利塞德高中的学生几乎清一色持左翼立场,和他们的州长在所有重大问题上观点迥异:从越战,到联合国,到年满18岁是否应该拥有选举权等等。

“我当时很确信自己能够把他辩倒、说服。”他大胆地给州长办公室寄去了一封邀请信,大意说——他所在社区的中学生们在很多问题上和他有观点分歧,现在有一个公开辩论的机会,他们很荣幸能聆听他的想法和意见,和他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信件寄出后,石沉大海。

一天,迈克尔的母亲在阅读杂志时,读到一则报道说里根州长爱吃软心果汁糖。他忽然有了一个主意,立刻跑到糖果店去买了一袋6磅的软心果汁糖,把它装进一个白色礼盒,打上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之后的故事就像开头那样发生了。在预定公开辩论的日子,里根如期而至,出现在帕利塞德高中的礼堂里。在2300多名高中生面前,迈克尔和未来的白宫主人展开了观点交锋。

迈克尔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向对手抛出了精心准备的“炸弹”。然而,他发现自己一点都没伤到里根,甚至连“拳击手套都没碰到他”。对他抛出的每一个咄咄逼人的问题,里根都以一种优雅、带着轻松幽默感和富有条理的方式回应。辩论进展到开放现场提问的环节,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尽管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基本都是和州长观点不同的,但是,里根对每一个问题都以一种令人吃惊的、令对手迅速瓦解武装的方式给予了回应。

▲1971年,18岁的桑德尔和里根辩论 图/受访者提供

一个18岁的高中生挑战了未来的白宫主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鹰派、一个即将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人物。

对这位未来的哲学家而言,这将是他人生诸多高光时刻的一个序幕。

故乡明州的公民传统

中学期间,迈克尔·桑德尔是一个内敛、同时非常活跃的学生,他是学校的优等生,热衷参加校内公职竞选,喜欢辩论,担任过班委会主席、学生会主席。他后来把始于少年时期的对公共事务的热心和关切,归因于故乡明尼阿波利斯公民传统的潜移默化。

1953年,迈克尔出生在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的一个犹太裔家庭,在该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市郊区的霍普金斯长大。采访中,他向我总结如何保持谦卑的秘诀之一:数算自己的幸运,其中一条是“从小家境优越”。而来自家庭的信仰传统,则为这颗年轻的心灵提供了一个伦理的框架。

明尼苏达州是北美新大陆最早的殖民拓荒地之一,长久以来就有着对政治“古怪而活跃”的热情。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美国大选,明州选民的投票率高达77.3%,居全美第一。作为该州政治文化中心的明尼阿波利斯市有着浓厚的公民参与传统,曾出过一大批活跃于美国政坛和公共生活、同时又特立独行的标杆人物。

小迈克尔喜欢打棒球,是社区少年棒球队的成员,他很享受场上场下和伙伴、邻居、市民们一起为球队的精彩表现合力欢呼的时光。因此,他从小就自觉是社区核心成员的一份子。这后来成为他哲学思想的底色——强调和社群、共同体的连接,认为“共同的善”(common good)要优先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桑德尔13岁时,他们一家搬到了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这是一个繁华喧闹、人来人往、流动频繁的大都市,被迈克尔后来描述为文化上是“个人原子化的,无根的”,迥异于明尼阿波利斯。但在当时,这个13岁孩子的最大悲伤是,从此他得在远处支持他心爱的家乡棒球队——明尼阿波利斯双子队。

桑德尔一家住在洛杉矶西部的帕利塞德区,这里面向太平洋,风景宜人,自1920年起就是著名的富人区,许多医生、律师、企业家、政要和社会名流都选择定居于此。迈克尔先后就读于当地的公立学校——帕利塞德初中和高中。

在精英子弟云集的帕利塞德高中,校方奉行“优绩至上”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业表现紧密跟踪,并进行分类。AP课程班(类似中国的快班或跳级班, 学生修高级课程,可取得大学同等程度课程的学分)的孩子们大部分时间被安排在一起上课。同学间竞争之激烈,后来被桑德尔描述为“已经到了不太健康、不太可取的地步”,成为他多年后批判“优绩的暴政”、揭示它给输赢双方带来的伤害的动因之一。

中学期间,迈克尔发现自己对政治和历史很感兴趣。从帕利塞德高中毕业后,他去了东海岸的布兰迪斯大学主修政治学。布兰迪斯大学是一所以人文学科为特色的小型研究型大学,有犹太裔背景,是波士顿地区五大名校之一,尤以其本科生教育为特色。

一个实习记者的巅峰体验

在布兰迪斯大学,桑德尔过得非常愉快。学校实行小班制授课,学生因此和教师有大量的交流、探讨机会。他主要学习政治制度、历史、经济和其他人文学科。他的本科论文写的是美国政党的衰弱。

此时,哲学的魅力对年轻的迈克尔还没有显现。大一时,他选修了一门政治理论课,老师们开出一张长长的、关于过往著名思想家著作的书单,包括柏拉图、亚理斯多德、康德、黑格尔等等。这些书让他感到乏味、晦涩、抽象,离他感兴趣的话题非常遥远。“所以我当时认为政治哲学不适合我,我对具体的、现实性的东西兴趣更大。”

而现实中的政治活动,大概没有比正在进行中的美国总统大选让一个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更兴奋的事了。

大一时,桑德尔就担任了大学广播电台的负责人。电台的频道信号很糟糕,但它给了这个年轻人一张媒体采访证。凭着这张采访证,他开始以记者身份大摇大摆地去体验自己当时最感兴趣的政治热点事件——197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

1974年,大三结束的那年暑假,桑德尔向所有他能想得到的报纸都投了实习申请。最后,休斯顿的一家报纸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华盛顿分社的实习机会。这是一个美梦成真的机会——那年夏天,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正在对尼克松弹劾案举行听证会!

更幸运的是,该报的华盛顿分社规模比较小,大概只有五名记者,人手颇为紧张。这使得这位实习生也能够坐在国会旁听弹劾听证会,出入最高法院举办的听证会现场。

此时,一枚重磅定时炸弹爆炸了。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掌握了一个新的情况:尼克松从1971年年初起,为记录与手下的谈话和电话内容,下令在白宫办公室里安装窃听系统。他自己还保留着这些对话录音。负责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发出传票,要求总统交出这部分录音。最高法院不得不对尼克松是否必须交出这些录音带作出裁决。

当时,全美几乎所有媒体都涌到了华盛顿的国会山上,大多数媒体不得不每两家分享一个听证会的席位。桑德尔不得不每半个小时和一家底特律报纸的记者轮换上场,然后赶回报社发事件进展的最新报道。

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举行听证会期间,委员会开始逐步对外公布这些作为证据的录音内容,一次公布两到四卷,共有几十卷。这些都是十分关键的事实证据,透露了谁在什么时候、对谁、说了什么话、总统本人到底对支付给窃听案参与者的封口费知道多少等等关键信息。

桑德尔于是自告奋勇地提出可以为报社整理、筛选这些录音文件里的重要信息。每天,他到国会山去领取属于他所在报社的那份材料,从一大堆材料中搜寻新的猛料。

随着8月迫近,桑德尔开始担心自己来不及全程旁观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如何展开、发展和收尾,就得赶回学校上课。

1974年8月8日晚,尼克松面向全美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下台的总统。与此同时,他的副总统福特在国会参众两院面前宣誓就任总统。

站在众议院的走廊里,桑德尔亲眼旁观了福特宣誓就任总统的过程。在8月底赶回波士顿前,他终于给自己报道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桑德尔回到校园,上课、读书、写毕业论文。

一天,他的一位教授忽然对这个看起来很能折腾的年轻人建议说:罗德奖学金的申请日期马上要截止了,“你为什么不去申请一下呢?”

由英国政治家、商人塞西尔·罗德于1903年创设的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是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之一,有“全球青年诺贝尔奖”的美誉。每年,该奖学金委员会从全球选拔一百多位罗德学者,资助他们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深造。迄今,罗德学者中已产生了四十多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领导人、三十多位著名军事家和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他被幸运地选中。

▲2012年,桑德尔在英国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演讲 图/受访者提供

最终,和政治哲学坠入爱河

在牛津大学的第一年,桑德尔开始有了自己核心的关切——社会公平、正义。

第一学期,他开始做一个福利经济学课题,想以一篇论文解决一个问题——如何把对平等的关切放入社会福利机制里。同时,他还选修了一门哲学辅导课,目的是为他所关注的具体、现实的问题搭建起一个理论框架。

他的经济学导师对他提出的构想颇为赞许,认为可以发展成一篇有创见的博士论文。但对他指导最多、和他关系最密切的哲学教授Alan Montefiore却说:“不,如果你真的对公平问题感兴趣,你必须读康德,你必须认真严肃地对待哲学。”

1975年12月,桑德尔在牛津的第一个长达六周的假期到来。他和一帮研究生一起到西班牙南部研读休假。和他同行的朋友中有一位数理经济学家,两人想合作把这篇福利经济学小论文发展为一篇文章。此外,桑德尔还随身带了四本哲学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汉娜·阿伦特的《人类的境况》、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和罗伯特·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当时,有“绿魔”之称的《正义论》出版到第四年,它从哈佛大学发端,随后风靡整个西方思想学术界,成为当时政治哲学界最轰动的巨作。罗尔斯的哈佛同事罗伯特·诺齐克随后写了《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从古典的、激进的自由主义立场出发,反对罗尔斯对平等的“过分偏爱”,成为当时对《正义论》的一个主要回应。

在西班牙南部的晚上,桑德尔和朋友一起研讨、修改那篇“很有前途”的经济学小论文。早上,那位喜欢通宵达旦读书工作的朋友呼呼大睡时,他就自己一个人读哲学书。

休假结束回到校园,他终于听从Alan Montefiore的建议,选了康德哲学的指导课,接着是政治哲学家霍布斯、洛克、卢梭、黑格尔、早期马克思、亚里士多德以及斯宾诺莎的课程。他发现自己逐渐沦陷,彻底爱上了哲学,“再也没有办法逃避”了。

桑德尔后来回忆说,他从一开始投身政治哲学,就并非纯粹出于对抽象哲学的热忱。至于最后如何陷入爱河,“只是当我开始看到了它们是如何触及到我所关心的那些问题”,“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学习哲学,我才能够真正通往这些问题。”——那就是公平、正义和“共同的善”(common good)。

牛津期间,对年轻的桑德尔思想影响最深远的,是加拿大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Margrave Taylor)。

查尔斯·泰勒是晚近西方特别是英美道德哲学中首屈一指的思想家、社群主义的主将,1970年代以来,以其对黑格尔哲学的再解读、对原子主义式的消极自由的批评、对社群价值的强调、对西方文化中自我认同观念发展的梳理、对承认的政治的研究以及对文化多元论的论证,强烈地影响着西方思想界。

在泰勒的指导下,桑德尔继续系统地学习政治哲学,在第四年完成了博士论文。这是一篇对从康德发端、由罗尔斯发展成熟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1982年,他在这篇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发展,出版了他个人的第一本学术著作——《自由主义和正义的局限》。

该书问世后,可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它在学术界引起的关注度和理论震荡。这位年轻的博士在当代政治哲学界迅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一位青年学者甚至以“出道即巅峰”来形容桑德尔的成功。

正义,权利,共同的善,还是美德?

政治哲学有三个重要问题:政府应该存在么?若政府应该存在,一个美好的政府应该如何组成?若一个美好的政府应由民主组成,这个社会应该如何运作,或具备什么指导原则?

对于第三个问题,从1980年代到1990年,西方政治哲学界最主要的争论之一发生在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作为人与人的关系基础,作为考虑政治、社会制度安排的出发点,应该是正义,是共同的善(common good),还是美德?

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被公认为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哲学领域的一次巨大贡献和突破。而桑德尔的《自由主义和正义的局限》则被认为是社群主义群体批判罗尔斯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1971年,50岁的哈佛政治哲学教授罗尔斯完成了他个人学术生涯的第一部著作《正义论》。这本绿封皮、厚达六百多页的书一经出版,立即风靡哈佛校园,被赞誉为复兴西方政治哲学的扛鼎之作。当时,罗伯特·诺齐克预言说:“从今以后,政治哲学要么在罗尔斯的理论内做,要么必须解释为什么不这样做。”

之后发生的一切,百分之百印证了诺齐克的预言——此后整整半个世纪,在思潮涌动、群星璀璨的全球思想学术界,无论是诺齐克、法学大家罗纳德·德沃金,还是以“公共交往理论”扬名天下的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一干重量级思想人物,都紧紧围绕着罗尔斯的议题展开讨论,提出质疑和挑战。而桑德尔对罗尔斯发起的批判被认为是社群主义阵营对《正义论》的最重要、最尖锐的回应。

可以说,桑德尔的主要学术思想是紧紧围绕着罗尔斯的“正义论”展开的。凡是上过哈佛公开课《正义》,或是读过桑德尔面向公众的政治哲学普及书《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精英的傲慢》的,都会听到这个被他频频提起的名字。

▲桑德尔在哈佛大学的《公正》课 图/受访者提供

罗尔斯的《正义论》立论宏大、思想深邃、论证严密,而桑德尔的批判论证过程也极为精妙和复杂。接受采访时,多位政治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都坦承:研读这两本著作颇为吃力,至今都没有十足把握说自己真的把两位“大神”的思想给消化了。

简单地说,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核心理论想解决一个问题:在一个像美国或者大多数西方国家这样的多元社会里,当人们对何为“美好生活”有不同看法时,宪法或者法律就不应该对“美好生活”(good life)的某个特定观念进行描述。在寻求建立一个公正社会时,人们应该寻找这样一个权利(right)框架——它对人们持有的特定道德和精神信仰是保持中立的。

罗尔斯创造性地提出“无知之幕”的方法论,以解决人们应该如何思考并达成正义原则。他主张人们应当通过想象自己站在“无知之幕”的背后——不知道自己具体是谁,强壮或弱小,健康或有疾,富裕或贫穷,不知道自己的种族、宗教信仰以及性别,对“善”持何种观念,有怎样的价值排序。在这样的处境下,人们会选择怎样一套原则来治理我们的共同生活?

“以这种方式来思考正义,是尊重每一个人是自由的、独立的个体,有能力选择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不受由历史、传统或者所继承地位带来的身份的界定或影响。这是罗尔斯非常强有力的理论。”桑德尔指出。

在1980年的成名作里,年轻的桑德尔提出的批判是:尽管罗尔斯的雄心可以理解,但要在对定义何为“美好生活”(good life)的众多竞争性观念中完全保持中立,然后得出正义(justice)和权利/正当(right)的原则,是不可能的。

桑德尔后来如此描述自己的核心观点:在人们进入“公共广场”就正义和权利的意义进行辩论时,如果要求他们应该先把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道德和宗教忠诚这些个人信念都遮蔽掉,就会失去某种关乎伦理、公民性的重要东西。“所以,我提出:当我们作为公民在一起对正义和权利的意义进行推理、思考时,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伦理、精神方面的传统、信仰、观念搁置在一边。相反地,我们应该利用它们,使用这些伴随着我们的对‘美好生活’的观念。”

桑德尔认为罗尔斯把个人的个体性和权利放到了不恰当的优先地位,忽视了人的集体性和共同性。其理论的出发点是孤零零的人,他们惟一追求和考虑的就是自己的权利。他论证说,罗尔斯把权利/正当(right)置于“善”(good)之前,预设了一种对于人性和自我的形而上学观点,也就是说,在罗尔斯的眼里,人是脱离环境没有经验特征的存在物,一心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只从个人角度考虑“什么是我的”,毫不关心“我是什么”。

这是一种和罗尔斯针锋相对的主张,他主张用 “共同善(common good)的政治学”代替以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为核心的“权利政治学”。

以谦逊美德著称的罗尔斯留意到了这位后辈对他发起的尖锐的攻击。在1993年出版的重要著作《政治自由主义》中,他对自己的“正义论”做了进一步修正和发展,对包括桑德尔在内的一些重要批评意见进行深思熟虑后的回应。他修改了自己立论的哲学基础,承认了“多元的善”,而非《正义论》里“同质的善”,并且提出“交叠共识”(overlapping consensus)的观点,即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们在政治公正方面分享一致看法的那一个共同部分。但他仍然坚持权利/正当(right)优先于“善”(good)的原则。

因为对“共同的善”(common good)、对社群的责任和义务的强调,桑德尔常被人们归入“社群主义”阵营。这一阵营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他牛津时期的导师查尔斯·泰勒、迈克尔 ·沃尔泽(Michael Walzer)、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阿米泰·爱兹安尼(Amitai Etzioni)。但桑德尔本人对“社群主义”的标签一直有所保留。他后来解释说,这个标签暗示当一个社群的多数人认为什么是正义,正义的定义就是什么。这会导向纯粹的多数主义。他以实行种族隔离制时期的美国南方为例,当时这个社群的大部分人认同种族隔离制度的观念,但这并不能使这一观念“正当化”。

“所谓正义,是必须有能力对现有通行的做法和观念进行批判,它不应该去维护任何一种价值观,只因为它正好某个时候在一个社群占主导地位。那是我拒绝‘社群主义’标签的原因。”

2009年,正在清华大学哲学系读博士的朱慧玲到哈佛大学访学,她当时正在以桑德尔的政治哲学思想为主题做博士论文,与桑德尔相约见面讨论。第一次见面时,她说更应该把他的思想定位于“公民共和主义”,即一种强调自治、公共参与和公民德性的政治哲学。

“他当时眼睛一亮,问我说你真的这么认为么。我非常赞同你这个说法。”朱慧玲笑着说。此后,她两周一次到桑德尔的办公室和他讨论问题、进行学术对话,逐渐和桑德尔一家建立起非常密切的联系,后来在桑德尔的推荐下翻译了他的多本著作,还于2015年底担任了《公正》公开课中国区的主持人。

1982年,获得剑桥哲学博士学位的桑德尔回到美国,进入哈佛大学政府学系教授政治哲学。那时,一个完全无哈佛背景的年轻学者拿到哈佛大学的教职是非常少见的。他能获得这一教职,正是凭着他那本批判罗尔斯的成名作。

在这座顶尖学术殿堂里,这位年轻讲师的办公桌被安排在Littauer中心的地下室里。

一天,地下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桑德尔拿起话筒,电话那头有个声音说:“是迈克尔·桑德尔么?”桑德尔说:“是的。您是?”对方回答说:“我是约翰·罗尔斯,R- A- W- L- S,好像怕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然后他说他得知我已经到哈佛了,所以打电话来看看我是否愿意和他共进午餐。”

“我们一起吃了午饭,他自始至终对我非常慷慨周到,尽管我批判了他的理论。“桑德尔后来回忆道。

“桑德斯剧场的苏格拉底”

桑德斯剧场大概是全球最广为人知的哈佛场馆——通过网络,数千万从未有机会到访哈佛校园的学习者仿佛置身于剧场,和年轻、骄傲的哈佛学子在“正义课”一起学习、思考,同时接受来自桑德尔的苏格拉底式发问和挑战。

它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院之一,以其独有的设计风格和声学条件闻名,拥有1166个席位,整座剧院呈半圆形,保持了观众与舞台之间的亲密性。19世纪到20世纪以来,许多学术泰斗、国际政要和文学巨匠都曾踏上桑德斯剧院的舞台,包括温斯顿·丘吉尔、西奥多·罗斯福、马丁·路德·金等。

1990年代中期,桑德尔在桑德斯剧场开讲“正义课”。这是一门面向本科生的政治哲学导论课。“正义课”后来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热门、影响力最大的本科生课程之一,注册人数之多创下了哈佛的历史纪录,桑德尔也因此获得哈佛大学“卓越教学奖”。

在课堂上,桑德尔开创性地革新了教学法:通过设置火车撞车和救人、器官移植、代孕等一系列道德选择困境,他采取苏格拉底式的发问,挑战、引导学生参与公共对话和辩论,进而令他们反思自己的选择背后的价值和信念,由此带领他们通往柏拉图、亚理斯多德、康德、边沁、洛克、罗尔斯等哲学大家的思想。

对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法,桑德尔解释:“我总是想把哲学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作为一种启发、理解我们所遭遇的争论和困境的方式,无论是在政治生活里,还是来自我们每一天的具体生活。把哲学和真实世界相关联的兴趣,促使我在教学中不采取自己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方式,而是在授课过程中把问题、挑衅、挑战抛向学生,邀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来作出回应。”

桑德尔认为,一旦学生对他们生活的伦理维度有了批判性意识后,他们就和过去不一样了。“这并不指向任何特定的职业或事业方向,但它指向生活、世界的方向。如果课程掌握得好,学生看待世界和他们自己的位置会和过去不再一样。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什么,追求什么,他们对道德、公民性的可能性和困境会有觉察,而在过去他们也许是忽略了。”

把世界变成“桑德尔的全球公共辩论广场”

在全球范围内,桑德尔是最早使用新技术把哲学推广到象牙塔之外的先锋人物。

2008年左右,他和哈佛大学、美国公共电视台(PBC)合作,剪辑、制作了他在桑德斯剧场教授《正义》课的现场录制片,在全美播出,把顶尖名校的热门课堂向公众开放。2009年9月4日,他把一共12集的《正义》上线,向全球所有人免费开放,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门网上公开课。

《正义》公开课随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扩散。在桑德尔的引导下,有趣的道德困境选择、新奇的苏格拉底式发问,以及对不假思索的选择背后的价值、观念和哲学观的反思,吸引了包括我和我身边几乎所有同学朋友在内的全球各地高校学生观看、学习。据哈佛大学提供的统计数据,全球共有几千万人次观看了这一课程。

在采访中,桑德尔向我回忆:《正义》公开课最初只是一个实验,因为那时网络公开课还没有流行起来。“我们做这个实验的出发点,是想看看能否用新技术把哈佛的课堂对社会开放,这样世界各地的学生,不只是学生,任何地方的公众,只要他有电脑和手机,就能看到我们在哈佛课堂上对伦理困境的学习和讨论。”

“我当初的愿望是学习的机会不只属于拥有特权的少数人,它也应该是一种‘公共的善’(public common),而不是一种私人特权。最初,我估计大概会有几百人有兴趣。所以,当全球有几千万人观看哲学课时,确实让我大吃一惊、大为震惊。这验证了我们当初的愿望是正确的。”

这也为桑德尔打开了一扇接一扇把哲学带向公共空间的华丽大门。

之后,他和英国BBC共同制作了“公共哲学家”系列。在这一专题中,他主持探讨全球热点新闻事件背后的哲学和伦理问题:其中一期是探讨针对女性的暴力,事由是印度新德里发生了臭名昭著的强奸事件。在英国议会所在的威斯敏斯特宫,他主持了一场公众和国会议员之间就民主问题的辩论。在巴西,他领导了一场关于腐败和日常生活伦理的公共辩论,收看的电视受众高达1900万。在日本,他和NHK电视台合作,召聚来自中、日、韩三国的学生一起讨论历史性过错的道德责任问题。

2016年起,他和BBC合作第二个新项目,采用实时图像连接技术实现全球公共讨论。在这个名为“全球哲学家”的项目中,桑德尔领导、主持当下最棘手的有关移民和国界线、气候变化、成功的伦理因素等话题的全球公共讨论,“到场”的参与者来自三十多个不同国家。

这位哈佛明星教授最终走出了桑德斯剧场,把世界变成他的“全球公共辩论广场”。

在过去十多年间,他在全球范围内旅行、演讲、主持各种公共对话。在首尔的一个露天体育场,他面对14000名听众演讲。在东京,有关他的演讲入场券在黑市被炒到500美元的高价——略显讽刺的是,这正是他在《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和相关讲座中所批判的。

他也多次到访中国,每到一所高校,会场密密麻麻涌动着年轻粉丝,还有黑压压的人群拥堵在门口和窗台,被一家英文报纸描述为“通常只有好莱坞明星和 NBA 球员才能享有的受欢迎度”。

▲2011年,桑德尔在复旦大学演讲 图/受访者提供

在2016年接受哈佛校园刊物的采访中,桑德尔说自己在计划把研究、教学和新技术综合运用起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公共讨论,为超越国界、跨越文化的公民教育和公众对话搭建平台。“我想能有机会使用技术来创建真正的全球公民教育是激动人心的,为哈佛学生,也为其他任何地方的学生和学习者,无论他们人在哪里,生活在何处。”

桑德尔会如何解释自己在全球范围如此持久的摇滚明星般的影响力呢?

他说自己真正看到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巨大饥渴,从美国到欧洲,从南美到东亚。

“(人们)渴望参与关乎伦理、精神领域问题的理性公众辩论。在很多地方,这反映了公共讨论的某种空白,也反映了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教育体系严重依赖于自上而下的、被动性的学习。”而他的这种授课和鼓励公共对话、讨论的方式显得很新奇,“它在东亚显得很新奇,在很多西方民主国家居然也很新奇。今天在美国,公共讨论要么是狭隘的技术官僚层面的谈话,要么是电台谈话节目、有线台电视上那些叫嚷比赛,国会里上演的党派之间互丢食物大战。

“人们想让政治是关乎真正重要的事,包括伦理性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人们想让公共生活比政治党派、被收视率驱动的商业媒体所能提供的具有更大的意义。”

在一些哲学专业论坛,也有几位年轻学人对桑德尔在学术生涯中后期没有延续他《自由主义和正义的局限》、《民主的不满》所达到的理论与学术高峰有微词,认为他浪费太多时间去当明星学者了。

这似乎只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学院派知识分子要不要介入世界?以及,以何种方式介入世界?毕竟,政治哲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哲学——从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到近世的洛克等人,他们在个人著书立说之外,指导君主、培养弟子、和城邦公民们在广场上辩论,甚至直接参与政治行动。

参考资料:哈佛官方网页,《哈佛公报》(The Harvard Gazette)

南人福利社

感谢您看完这么长的文章

欢迎点击页面下方“写留言”进行留言评论

留言点赞数前六的读者将各获得

《精英的傲慢》1本

截止时间:2022年1月29日12:00

感谢@中信出版集团 提供本次福利

公平与正义,哈佛哲学教授Michael Sandel公开课_哔哩哔哩_bilibili

公平与正义,哈佛哲学教授Michael Sandel公开课_哔哩哔哩_bilibili 首页番剧直播游戏中心会员购漫画赛事投稿公平与正义,哈佛哲学教授Michael Sandel公开课

7.6万

468

2019-10-30 19:05:52

141470858582269公平与正义,哈佛哲学教授Michael Sandel公开课知识野生技能协会学习教育课程演讲讲座视频教程文化英语公开课纪录片

疯狂五六七

发消息

关注 1140

最流畅的高清对局,最纯正的爽感枪战视频选集(1/12)自动连播【哈佛大学】公正Justice:一场思辨之旅(中英字幕全12集)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西西相

120.6万

1.6万

【纪录片】公平的代价 The Price of Fairness哔哩哔哩纪录片

114.5万

1143

【纪录片/BBC】地平线系列之我们为什么说话-Horizon Why Do We Talk (2009)哔哩哔哩纪录片

21.9万

1382

【知识杂谈】什么是公平?混沌思维体

1365

5

【公开课】哲学导论 哈佛大学(中英文选11讲)简单到复杂

2345

1

【哈佛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王卷卷Moy

1562

2

海德格尔,哲学与“生命深处的触动” 香港中文大学公开课(全6集)抛掉书本上街去吧

5.8万

50

关于“公平”与“正义”的概念理解认真即无我

462

0

【公平和正义】这是我听过对这两个词最舒服的解释了入狱知识百科

8024

10

《将改革进行到底》 第四集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共青团中央

7.8万

849

【刘擎】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 (全35讲)羲北偏北

91.1万

1.1万

公平与正义哲学思辨西北大学木香园

1239

2

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What Money Can’t Buy :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lyyqrx

2879

10

【合集】罗翔老师《理想国》__星韵__

165.7万

2.2万

法律要追求公平和正义,而良知也是公平和正义的尺度罗翔讲刑法课

2412

0

什么是公平和正义?当孩子问我什么是公平时,我是这样回答的小播读书

5912

7

【耶鲁大学】知名公开课:哲学——死亡 | 教授带你Youtube英语学习study

391.9万

7697

王德峰教授:命运与修行(全)萌新满级

153.1万

6386

【神侃】公平与正义(哈佛公选课)上海帅哥

3.4万

2565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题自傲

3.8万

189

展开

小窗

客服

顶部

赛事库 课堂 2021

Michael J. Sandel

Michael J. Sandel

Skip to main content

Main MenuUtility MenuSearch

HARVARD.EDU

Michael J. Sandel

Anne T. and Robert M. Bass Professor of Government

Search

HomeBioBooksJusticeDemocracyBioethicsMarkets & MoralsInterviewsPhotos

Michael Sandel teaches political philosophy at Harvard University. His writings—on justice, ethics, democracy, and markets--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27 languages. His course “Justice” is the first Harvard course to be made freely available online and on television.  It has been viewed by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in China, where Sandel was named the “most influential foreign figure of the year.” (China Newsweek). Read More.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Democracy's Discontent: 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ophy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A Journey in Moral Reasoning

A Journey in Moral Reasoning

Teaching philosophy through dialog with audiences around the world, from St. Paul’s Cathedral in London to an outdoor stadium in Seoul, S. Korea.

The Global Philosopher: Should the Rich World Pay for Climate Change?

The Global Philosopher: Should the Rich World Pay for Climate Change? - BBC News

Sixty people from 30 countries join Michael Sandel in a digital studio at Harvard to discuss the philosophical issues underlying the world'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dmin Login

Copyright © 2024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 Accessibility | Digital Accessibility | Repor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邁克爾·桑德爾_百度百科

邁克爾·桑德爾_百度百科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邁克爾·桑德爾/12618341

複製

複製成功

邁克爾·桑德爾

鎖定

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講座教授,美國人文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當代西方社羣主義(共同體主義)最著名的理論代表人物,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講席教授”之一。曾獲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哲學博士,畢業後受聘於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上世紀80年代初以其對羅爾斯正義論的批評而蜚聲西方學界。主要學術代表作有:《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1982年)、《自由主義及其批評者》(1984年)、《民主及其不足》(1996年)、《公共哲學》(2005年)、《反完美案例??基因工程時代的倫理學》(2007年)等,其中大部分已被翻譯成德、法、中、日等十多種文字。

中文名

邁克爾·桑德爾

外文名

Michael J.Sandel

出生地

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

性    別

國    籍

美國

出生年月

1953年

職    稱

教授

目錄

1

人物概覽

2

基本資料

3

獨特的授課方式

4

生平介紹

5

代表作品

6

著作

邁克爾·桑德爾人物概覽

全名:邁克爾·桑德爾出生:1953年03月05日出生地: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主要領域:政治哲學、法哲學、道德哲學受影響於:約翰·洛克、伊曼努爾·康德、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約翰·羅爾斯、查爾斯·泰勒施影響於:理查德·大衞·普雷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

邁克爾·桑德爾基本資料

在中國清華大學作學術演講

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1953年3月5日-),又譯為沈岱爾,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社羣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以其1982年所著的《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一書中對羅爾斯《正義論》的批評而聞名。桑德爾於1975年畢業於布蘭迪斯大學。後來到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學習,師從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這裏他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得到羅德獎學金。他從1980年起擔任哈佛大學本科生通識課程“正義”(Justice)的主講,到目前為止已有14000多名學生修讀了這門課程。此課程連續多年成為哈佛大學註冊人數最多的課程,2007年秋季更是有1115名學生選擇了該課,創下了哈佛大學的歷史紀錄。2009年秋系,哈佛大學啓動的課程公開化項目也首推了該課程。

邁克爾·桑德爾獨特的授課方式

在中國政法大學作學術演講

邁克爾·桑德爾以蘇格拉底方式上課,1000多名學生擠滿羅馬劇場式的教室中。每一個提問,幾百隻手齊刷刷地舉起。這是看“正義課”視頻最大的震撼。從古代到現代,人們一直在問:“什麼是正確的事?”――這也是桑德爾“正義課”的副標題。桑德爾教授有一種天賦,可以讓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易於理解,有時甚至變得很有趣,特別是當他用日常的例子來拷問我們的時候。桑德爾教授“正義課”的第一講叫《謀殺的道德面》,在第一課裏舉的案例已經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他用一些或普通或極端的例子引導學生對日常道德問題進行思索,幫助他們在面臨日常道德抉擇的時候能夠更好地運用批判性思維。桑德爾像一位催眠師,在他的引導和詰問下學生神魂顛倒地對道德進行沉思,並常被置於兩難的道德窘境中。在桑德爾的課堂上,道德問題從來不是黑白分明的,他所製造的道德窘境十分尖鋭,以至於唯一的解脱途徑就在於思考。當然可愛的還是1000多名學生,他們的回答看似幼稚,但其實已經進入了桑德爾教授的問題世界。桑德爾與這些年輕人的對話不免讓人們想起2000年前蘇格拉底式的討論。有評論説,他以“蘇格拉底的方式”――不斷地詰問、應答、反駁和再追問――在課堂上呈現出來,使學生通過對具體個案的辨析和爭論,來培養批評思考以及推理論説的能力。對於和學生一起討論“什麼是正義?”桑德爾説學生們把他們自己關於當前社會事務的想法和哲學家的想法聯繫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樂於閲讀那些著名的哲學家的言論,而且這也讓他們批判地思考他們和每一個人對待特定事件的道德觀和政治觀。“當我們把這些思考系統性的進行總結,就形成了一種統一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可以從觀念上指導我們的公眾辯論。”自踏上哈佛大學講台伊始,桑德爾致力於“公民教育”的通識課理念。他闡述了社會的健康發展需要一種強勁和善於思考的公民精神。在他看來,Aristotle認為公民教育不是灌輸教化,“最好的公民教育來自參與從事自治,來自於自己的公民同胞商議要做什麼樣的集體選擇。”桑德爾用整個關於正義的討論來引導我們,我們對哲學深刻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對政治、道德和我們的信念有更深入的認識。政治哲學不能解決所有的爭議,但它可以讓討論成為雙方溝通的橋樑。

邁克爾·桑德爾生平介紹

最初以為會成為政治記者 作為當今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學家之一,桑德爾曾經在與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劉擎教授的對話中敍述了自己的政治哲學之路。桑德爾説,他對政治哲學的興趣是由對政治的興趣而萌發的。“在我還很年輕的時候,我就格外關注媒體對總統競選的報道。讀大學的時候,我學的是政治、歷史和經濟,當時我以為我會成為一名報道政治問題的記者,或者可能會參選公職。在大學最後一年之前的那個暑假,我在華盛頓打工,做一名政治記者。那是1974年的夏天,當時‘水門事件’醜聞敗露,美國國會正在展開辯論,是否要因為尼克松的濫用權力而彈劾他。我報道了彈劾案的聽證過程,也報道了最高法院的決議案。這是一段引人入勝的經歷,讓我能近距離地觀察一個令人興奮的政治時刻。”1975年從布蘭迪斯大學畢業後,桑德爾得到一筆獎學金,從而有機會去牛津大學讀研究生。當時他以為,他只是用一個學期的時間來學習政治哲學,然後就會重新回到對政治和經濟更為經驗性的研究方向上去。“但是政治哲學把我迷住了。在第一個學期,記得那是1975年12月,我和幾個朋友去西班牙旅行,隨身帶了4本書:羅爾斯的《正義論》、諾齊克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漢娜・阿倫特的《人類的境況》以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回到牛津的第二個學期,我選了康德的指導課。後來我繼續學習其他政治哲學家,包括霍布斯、洛克、盧梭、黑格爾、早期馬克思、亞里士多德以及斯賓諾莎。特別幸運的是,我能在查爾斯・泰勒的指導下學習。我最終在牛津度過了四年時間,完成了我的博士論文,有關羅爾斯和康德所發展的那種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對這種版本的自由主義展開了批判,這後來成為我的第一部著作《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

邁克爾·桑德爾代表作品

《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是邁克爾・桑德爾的成名作,憑藉這部批判羅爾斯正義論的著作,桑德爾躋身一流哲學家的行列。對於與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爭議,桑德爾也説,“爭議的關鍵不是權利是否重要,而是權利是否能夠用一種不以任何特殊善的生活觀念為前提條件的方式得到確認和證明。爭論不在於是個體的要求更為重要,還是共同體的要求更為重要,而在於支配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原則,是否能夠對該社會公民所信奉的相互競爭的道德確信和宗教確信保持中立。易言之,根本問題是,權利是否優先於善。” 因為對羅爾斯代表自由主義的批判,桑德爾就被簡單化地貼上自由主義批判者標籤。但在《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中,桑德爾提出,康德式的自由主義是建立在一種自我觀念之上的,這種自我觀念使我們無法理解某些可能並非出於選擇的道德義務和政治義務。“因此,我認為這種版本的自由主義並沒有充分考慮這樣一種情況,即我們可能部分地由某些目的和目標、歸屬和依附所構成,而它們可能產生團結或從屬的義務。對這種版本的自由主義的另一種批評與自我觀念沒有多大關係,它質疑政治對於特定之道德和宗教觀念保持中立的可能性和可欲性。”桑德爾頭上另一個更知名的標籤是“社羣主義”代表。對於這個標籤,桑德爾會感到不安。“我之所以對這一標籤感到不安,是因為‘社羣主義’意味着這樣一種思想,即盛行於任何特定時期任何特定共同體中的價值都是正確的。‘社羣主義’意味着多數至上主義或某種道德相對主義而言,它不能正確地指稱我所要捍衞的觀點。”《民主的不滿》《民主的不滿》是同時寫給學者和公民閲讀的。對學者而言,這本書繼續展開關於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爭論,提出一種借鑑了公民共和主義的另類版本。“但這本書也面向學術界外的公民。因為我感到,人們雖然獲得了更大的物質繁榮,卻體驗到一種共同體的失落,體驗到一種越來越嚴重的無力感。這時就會產生不滿,而這本書試圖對這種不滿予以診斷。在我看來,政治哲學不只是研究過去的思想家和思想傳統,它也與當下相關。政治哲學的目的是對那些影響我們的公共生活的思想家和思想傳統做出批判性的反思。在民主社會,要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就要介入這種反思。”桑德爾教授的兩部代表作《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和《民主的不滿》都已在國內出版,而根據24堂“正義課”整理編撰而成的《正義:什麼是正確的事?》中文版預計年內出版。

邁克爾·桑德爾著作

《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1982年)《自由主義及其批評者》(Liberalism and its Critics,1984年)《民主的不滿:美國在尋求一種公共哲學》(Democracy's Discontent: 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ophy,1996年)《公共哲學》(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2005年)《反完美案例:基因工程時代的倫理學》(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2007年)《正義讀本》(Justice: A Reader,2007年)《正義,怎樣做才正確?》(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2009年)《金錢不能買什麼:金錢與公正的正面交鋒》(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2012年)《精英的傲慢

[1] 

》(THE TYRANNY OF MERIT: Can We Find the Common Good?,2021)

參考資料

1.

  

精英的傲慢 (豆瓣) 

.豆瓣[引用日期2022-02-26]

圖集

邁克爾·桑德爾的概述圖(1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7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F回眸醉倾城

(2023-10-27)

1

人物概覽

2

基本資料

3

獨特的授課方式

4

生平介紹

5

代表作品

6

著作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反饋

登錄

公正(第三版·全新修订版) - [美] 迈克尔·桑德尔 | 豆瓣阅读

三版·全新修订版) - [美] 迈克尔·桑德尔 | 豆瓣阅读分类搜索成为作者登录 / 注册出版社会学公正(第三版·全新修订版)公正(第三版·全新修订版)何谓正当之为?作者[美] 迈克尔·桑德尔译者朱慧玲类别 出版 / 非虚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2022-02提供方中信出版社字数约 196,000 字ISBN9787521737806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8.8282 评价豆瓣读书分享分享到豆瓣分享到豆瓣分享到微信分享到微博分享到QQ好友分享到QQ空间分享到豆瓣分享到微信分享到微博分享到QQ好友分享到QQ空间全本定价¥52.50购买电子书加入购物车赠送作品简介在本书中,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论述深刻地介入了现代生活的重要议题:受什么样的伤应该得到五角大楼的紫心勋章?安乐死是否应该得到法律许可?一条命是否不如十条命贵重?代孕合同是否合法?是否应该认可同性婚姻?在现代市场功利化原则与个人道德正当选择之间,明分界限,探究缘由。这些貌似互不相关的社会议题的争议,都可以归结为对公正持有不同的观念。桑德尔将这些观念归纳成三种: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尊重个体权利的自由至上主义,以及提倡公民德性和共同善的政治观。每一种理念都意味着一种不同的考量公正的方式。桑德尔通过对一个个鲜活案例的探讨,引出亚里士多德、康德、洛克、罗尔斯等18位哲学家的正义观,并指出其各自的优势和潜在问题,促使我们开启一场独立思考的思辨之旅。桑德尔在书中探讨了哲学中历久不衰的问题:正义代表的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或是尊重人性尊严,还是提倡德性?身为公民的我们对彼此负有哪些义务?过去的伟大哲学家都辩论过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仍然持续存在。哲学不会产生决定性的答案。这些问题也并不是只有哲学家要面对的,公正和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思考公正和正义才能促使我们思考最好的生活方式。迈克尔·桑德尔,著名哲学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索邦大学客座教授,牛津大学博士。桑德尔是社群主义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涉及正义、伦理学、民主和市场等主题,其作品被翻译成30种文字,畅销全球并引起热议。美国政治学会授予其特别成就奖,《外交政策》评选他为“全球杰出思想家”之一。多部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先后出版:《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反对完美》《民主的不满》《公共哲学》《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精英的傲慢》等。桑德尔致力于“公民教育”的通识理念,他的公开课《公正》是哈佛大学历史上备受欢迎的课程。桑德尔的讲学足迹遍及各国,曾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厦门、深圳、香港等多个地方的大学和公共场馆做过讲座。作品目录推荐序一 哲学不应该只是哲学家的事情推荐序二 哲学是一个动词第一章 做正当之事福利、自由与德性受什么样的伤才配得上紫心勋章?对政府救助的愤慨三种考量正义的进路失控的电车阿富汗的牧羊人道德困境第二章 最大幸福原则/功利主义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反驳1:个体权利反驳2:通用价值货币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第三章 我们拥有自身吗?/自由至上主义最小政府自由市场哲学迈克尔·乔丹的钱我们拥有自身吗?第四章 收钱办事/市场与道德何谓正义:征兵还是雇佣士兵?支持志愿兵役制的理由为钱怀孕代孕合同与正义怀孕外包第五章 重要的是动机/伊曼努尔·康德康德论权利使幸福最大化的问题什么是自由?人与物何谓道德?寻求动机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什么?绝对命令vs假言命令道德与自由对康德的疑问性、谎言与政治第六章 平等的理由/约翰·罗尔斯契约的道德局限当同意并非充分条件时:棒球卡和漏水的马桶当同意并非必要条件时:休谟的房子和橡皮清洁工利益还是同意?萨姆的汽车修理设想完美的契约正义的两个原则源于道德任意性的论点一个平等主义者的噩梦反对道德应得生活是不公平的吗?第七章 反歧视政策之争校正考试的不足补偿过往之错促进多样性民族偏好侵犯了权利吗?种族隔离与反犹太人制度偏袒白人的反歧视政策?正义能够脱离道德应得吗?为什么不拍卖大学录取资格呢?第八章 谁应得什么?/亚里士多德正义、目的与荣誉目的论思维:网球场和小熊维尼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政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参与政治,你能成为一个好人吗?学成于行政治与良善生活凯西·马丁的高尔夫球车第九章 我们对彼此有什么义务?/忠诚之难道歉与补偿我们应当弥补前辈所犯的罪吗?道德个人主义政府应当在道德上保持中立吗?正义与自由共同体的主张讲故事的存在超越同意的义务团结与归属爱国主义是一种美德吗?团结是对自己人的一种偏袒吗?忠诚能否凌驾于普遍道德原则之上?正义与良善生活第十章 正义与共同善对中立性的渴望关于堕胎与干细胞的争论同性婚姻正义与良善生活共同善的政治致谢全新修订版译后记载入中大家都喜欢人文学科与公共生活[美] 彼得·布鲁克斯 等余婉卉译38.99元新批判主义邓晓芒24.99元乐观而不绝望[美]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v) 等顾洁 等译32.99元消失的真实金观涛61.60元经济与社会(第一卷)[德]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阎克文译60.00元出版方中信出版社我们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全部作品(3925)BBC科普三部曲(套装共3册)索威尔“文化三部曲”经典系列(套装全3册)“血与锈”经典科幻系列:“生态末世”三部曲(套装共3册)六页备忘录古代文化常识这样学下载豆瓣阅读 AppApp 5.0iOS / Android作品标签哲学2410社会学1588人文社科2715迈克尔·桑德尔4政治771迈克尔·桑德尔作品1读者动态许晓凡Raina2023-12-20 购买任渺2023-05-14 购买小野寺布布2023-05-07 购买纯k自动连网2023-01-20 购买步步2022-12-10 购买

Dead can dance2022-06-20 购买© 2014 - 2024 read.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方舟阅读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11027288号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418号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60030号京网文[2021]2980-826号  (署)网出证(京)字第120号违法和不良信息投诉:4008353331-9  help@ark.team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电话:12377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官方微博移动客户端来这